智能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专业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旨在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视野开阔,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胜任各类产业部门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具备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更好面向全国、立足贵州、扎根基层,培养主动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师资特色
根据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学院集中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精干的师资队伍,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优质服务。除公共课外,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20人, 生师比为9.4:1,符合本科办学师资要求。其中教授5人,占比25%,副教授8人,占比40%,讲师3人,占比15%,助教4人,占比20%。教师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具有教学与科研经验,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完全能满足本专业建设的需要。本专业的19名专任教师100%具有主讲教师资格,100%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三.培养体系特色
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当今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领域,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色。课程设置尚满足技术前沿性,既能够满足基本的理论学科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推动跨学科创新。
人工智能专业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精英”模式的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专业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思政教育。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三基五课一核一拓展”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专业不断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将企业“引进来”,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四.校友资源
人工智能专业暂无毕业生
五.产教融合资源
人工智能专业在行业及学院的支持下,有较为完善的“双创”产教融合资源。基于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锢锝电子、厦门力和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尔滨)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二十余个校外实践基地。与厦门力和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泰豪开展校企合作精英班,学生可加入精英班学习、培训。
人工智能专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入企业,对接了一批有责任心、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企业。目前已与众多深入推进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
六.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主要就业方向
人工智能专业暂无毕业生。
人工智能专业的就业方向日益多元为广泛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就业方向大致如下。
机器学习工程师:设计、构建和部署机器学习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据分析师:分析和解释复杂的数据,为企业和组织的决策提供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开发处理和理解人类语言的算法,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文本分析等领域。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理解和解释视觉信息,应用于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领域。数据工程师:负责设计、构建和维护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结合业务需求和技术能力,制定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智能系统架构师:设计整个人工智能系统的架构。机器人工程师:开发和设计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工程师:设计和实施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复杂的模式识别和决策问题。智能交互设计师:设计和开发与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自然和高效交互的界面。